感 | 负债, 又回高中
有太多太多魔力 太少道理 / 太多太多游戏 只是为了好奇 / 还有什么值得 歇斯底里 / 对什么东西 死心塌地 / 一个一个偶像 都不外如此 / 沉迷过的偶像 一个个消失 / 谁曾伤天害理 谁又是上帝 / 我们在等待 什么奇迹 / 最后剩下自己 舍不得挑剔 / 最后对着自己 也不大看得起 / 谁给我全世界 我都会怀疑 / 心花怒放 却开到荼蘼 —— 林夕 Faye Wang 《开到荼靡》
- 做题生活: 梦回高中, 又逃不开应试教育的话题, 作为最基本的道路. 不说「小镇做题家」, 考试与成绩确也是多数人的共同经验, 量化分数成为多数人的度量指标.
- 我感: 是庆幸的, 因为成绩还不错所以有特立独行的权力; 虽说反抗也是小心翼翼的内心独白, 大概在死板智商上寻求得某种优越感. (当然, 叛逆也是青春期的帅气与资本).
- 感他: 感慨那重读三四年的勇气, 但转念通情却也并非不可理解; 一念差池, 切不要全以个体经验揣度他人处境. 成本收益的核算永无法放在个体的决断上. 应当设想, 西绪福斯是幸福的.
- 正反馈: 做题生活的快乐在于其 (相对及时可靠的) 正反馈. 应试教育的可数知识点可以放进 list, 而考试成绩是最及时的衡量指标. 应试阶段的内容因其基础对绝大数多人没有智识上的难度, 差异最多在时间效率上.
- 做题春药: 于是单一指标干涉生活乃至自我价值, 在忙碌与疲惫中驯化. 可数的题目是必要迈过的坎, 增长的题量是最好的兴奋剂.
- 纯粹之美: 极权之诱惑, 是否也有这种确信呢? 规则的刚性有时大过其公平性. 纯粹是极端之没, 中道难矣; 如何甘于平庸?
- 大学之阶越: 较直观的体验是「正反馈的消失」 (当然因学校专业而定). 根本的, 是人工构建的价值体系变成了更为现实更为多元的衡量标准. 原本若沉浸在纯粹的世界设定下对大学生活抱有「樱花色」的想象, 总会有落差感.
- 心欲静难: 一下子要接受各方面的事务, 千头万绪无从抓手. 更重要的冲击来自价值观, 上帝死得干脆, 一下子浮游在波涛中, 再难放下那张书桌了.
- 诱惑难逃: 入学的另一重冲击来自自天南海北的同学, 地区差异大过内部的奇装异服甚矣. 或许是第一次自我管理乃至初次离家, 诱惑是来自方方面面的. 基础教育的美好与局限都来自封闭的建构, 而世界之大大于食堂寝室.
- 自律: 是以, 坚持自律是值得尊敬的. (只是尊敬, 作为无神论者对后天影响抱有虚妄的自信.) 敬佩则已, 求诸己身是难上加难; 最后或许接受了并非自己要的那条道路, 岔路渐分.
- 复杂性: 据说大学更是被建筑的「象牙塔」, 只是选择多了而秩序依旧井然; 而步入社会是进入更大的复杂性, 乃至混沌与荒芜. 何以面对这种复杂乃至荒凉?
- 权衡: 选择越来越重要. 并接受了自己某方面的无能, 通识下真正深入所需的天赋不再 (或者, 历史环境成为沉重负担). 时间不得已成为天平上需要斟酌的砝码, (更难以接受的, 码上天平的还有金钱) 收缩起那些无畏伸展的好奇, 逐渐接受社会的细分. (或许成熟的标志)
- 规划: 选择困难的从来不是打勾, 而是那被放弃的可能性. 贪欲总想要那最优解, 但人生哪里来的最好状态. 放弃多是件好事, 从核心出发的延展是更为正确的道路; 生而有涯, 而无端无畏好奇无涯.
- 何以? 原本自居理性, 长大才发现感性居多, 并沉湎在自我的积极性中. 素没什么规划, 但也在与自我纠缠中意识现实方向的重要性. 放下「四叠半神话大系」, 在月光璀璨中漫步吧.
尾: 又谈到高中生涯, 往后一切初见端倪, 而多不自知. 但总体下来, 又太多决定论的意味; 还是要承认自我的怯懦与虚弱, 循路前行.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
Comment
Livere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