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18

  1. 肇始于因过晚睡而早上五点失眠, 产生一个神奇的想法, 硬件是否可以给人提供情绪价值? I mean, 当你恍惚间失掉了日常为止奋斗的东西孤零零一个人面对生命本身的存在之时? [^1]
  2. 于是想到, 电子产品的「可控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当你在第一次按下键盘的时候, 对于这台机能够在 1s 之内给你反馈, 并且这样的反馈是稳定的, 这种对于产品的可控性的预期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你对于它的观感.
  3. —— 岔开去, 在一段关系之中, 这种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不排除突发性的情绪释放); 就像一台死机的电脑一样, 你对于一个人的失望之后的在短期内很难重建信任.
  4. 回到机器和人的关系上来, 想要提供对于人的慰藉, 非碳基生物大概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作为「工具」的便利性, 如上讨论; 另一种则是《Her》这般我们对于强人工智能的想象. 前者的主体是人, 一定程度上需要自身思想的强健, 后者中更希望机器/TA承担引导和陪伴的价值.
  5. 下面一一来说, 首先第一点, 在什么情况下机器作为工具可以提供慰藉? 在此情况下, 人是主体, 一个好的机器是人主体的延伸. 人自发地通过某些方式来对抗生命的虚无/创造自身的价值, 而一个助手类型的工具, 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撑和诱导. 这样的机器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设计优美的UI、稳定可靠的交互体验、适合人作为主体的思想延伸的创作型工具、bonus 是现在定位创作辅助工具的一些AI功能. [^2]
  6. 然而, 何以人作为主体可以对抗虚无? 那种根本上的恐惧/无知大概无法消解只能规避, 在投入/创造的过程只不过把思想集中在了某一方向; 当然, 这就足够了, 直面虚无需要多大的勇气又如何保证自己能不疯掉呢, 生命力的创造在自己所专注的事物上便已足够!
  7. 这就说到第二点, 从机器延展开来的 TA 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和人建立连接呢? 我想《Her》是一个不错的范本: Theodore从一开始的抗拒和尝试, 到之后的信任和依赖, 在此过程中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回到上述第三段讨论的稳定性话题); 在这一过程中, 除了日常交谈中的情感构建, Samantha 满足了 Theodore 在很多脆弱孤独时刻的陪伴. [^3]
  8. 我不好说这一过程需要TA有多少的智识, 或许大概率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方面, 陪伴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构建很强的连接, TA能够做好陪伴就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 另一方面, 我们希望的那个超人类的TA, 除了在脆弱的时候提供陪伴的价值, 大概也能在智识上超越我一等, 在迷路的时候指向一个有光的方向.
  9. 话又说回来, 这样超人的智识又从哪里来呢? 且不去论科幻片里面的阴谋论演绎, 这种对于超人的追求不正是那个上帝吗? [^4]
  10. 我们希望那个被创造出来的上帝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 对于那个用人类大部分成文文字训练出来的黑盒的 TA, 需要有更多直面内心的的讨论.

[^1]: 我爱突然间蹦出来的这句话, 感觉很贴切.
[^2]: 或许任何的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对抗生命的虚无 (消极的说法), 人有这样的本能; 在此过程中, 工具的形态有发展, 从岩壁到纸张、从现场音乐到录音机影像带、从博客播客到手帐手工. 好的工具能够辅助或加速这一过程, 例如手写如鬼画符的我可以在Macbook前打下这些文字.
[^3]: 暂且不去谈其中 Samantha 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主体意识的剧情.
[^4]: 悲观地说, 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走在一条预设好的道路上.